藏在时光里的童年游戏:捉迷藏
首先选定一个范围,大家经过剪刀石头布或一定规则之后,选定一个人先蒙上眼睛或背着大家数数,可长可短,而其他人必须在这段时间找到一个地方躲藏,时间到后那个人去找其他人,最先找到的人为下一轮找的人.没有被找到,且最后回到出发点没有被寻找者发现的人,将不参与第二局的猜拳,直接成为躲藏者。游戏可反复进行。
对于 8090 后而言,捉迷藏是童年最鲜活的记忆符号。放学后的弄堂、村头的晒谷场,甚至教学楼后的灌木丛,都曾是我们的 “战场”。只要有人喊一声 “玩捉迷藏咯”,几个小伙伴立刻凑到一起,用 “手心手背” 或 “剪刀石头布” 决出 “捉人者”,一场充满未知与惊喜的游戏便拉开帷幕。
游戏规则简单纯粹:被选中的孩子蒙上眼睛,靠着墙从 1 数到 100,其他孩子则趁机四散奔逃,寻找藏身之处。数数声一停,“捉人者” 便开始搜寻。那时的我们总有层出不穷的躲藏妙招,有的钻进堆杂物的旧纸箱,蜷着身子大气都不敢出;有的攀上矮墙,藏在茂密的爬山虎后面,只露出两只滴溜溜转的眼睛;还有的躲进大人的晾衣绳间,用花花绿绿的衣裳把自己裹成 “蚕宝宝”。每一处看似普通的角落,都能成为我们的 “秘密基地”。
记得小学操场边有棵歪脖子老槐树,树干上天然的树洞成了捉迷藏的 “热门据点”。有次我和好友挤在树洞里,听着 “捉人者” 的脚步声由远及近,紧张得连呼吸都屏住了。树叶沙沙作响,细碎的阳光透过枝叶洒在脸上,痒痒的却不敢伸手去挠。当脚步声终于远去,我俩相视一笑,差点憋不住笑出声来。
村里的捉迷藏更有一番趣味。夜幕降临时,月光成了唯一的照明,我们在阡陌交错的小巷里穿梭躲藏。胆大的孩子敢躲进祠堂的供桌底下,听着蟋蟀的叫声,感受着周遭的神秘气息;有的则藏在草垛里,浑身沾满干草,却满心都是胜利的期待。有一回,调皮的堂弟藏进废弃的地窖,等大家找得心急如焚时,他却打着哈欠慢悠悠爬上来,原来在地窖里睡着了,惹得众人又好气又好笑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