搅搅糖童年小零食回忆,你是否还记得?
除了搅搅糖,它还有很多很多别名。但属搅搅糖这个名字描绘的最传神。在两根小棍(或是竹签)上裹着一小团黄色的糖稀,晶莹剔透的,凭着小棍可将糖稀随意搅动.
浅黄色半透明的搅搅糖
搅搅糖,它有很多很多的名字,全国各地或许都不一样。然而属搅搅糖这名字,最适合它了,描述得最为贴切。两根小棍(或是竹签)上裹着一小团黄色的糖稀,晶莹剔透的。这零食基本上都是产自各种家庭作坊,各大中小学校门口有售。有一毛钱份的,也有两毛钱份的,大小随意。那段时间搅搅糖可以说是最时尚的零食了,上学、放学时分,卖搅搅糖的小摊贩前队伍排成了长龙。老板一次又一次用两根小棍从乘搅搅糖的大锅里舀出,交到一个个孩子手里。
搅搅糖到手后,立即放入口中或是先把玩一番,那就由你的性子了。不过搅搅糖一时半会是吃不完的,假使你一口吐下肚,那甜味能腻死你。所以基本上搅搅糖会在孩子的口中进进出出。放入嘴里舔几把,然后拿将出来,双手各持一个小棍,将搅搅糖上下搅动。将搅搅糖拉伸开,就能形成如同玻璃丝般晶莹的糖丝。技术高超者,在不断搅拌下,能将黄色的糖稀搅成白色。(其实,我认为是沾了唾液的搅搅糖,在酶的作用下的结果。)
几毛钱的搅搅糖着实给我们的童年带来无数的话题和乐趣。也许闲暇时光,我们可以亲自动手制作搅搅糖,再次感受那份搅搅糖带给我们的甜意。
巷口的梧桐树又落下几片叶子,在秋风里打着旋儿。我蹲在杂货铺前的青石板上,看玻璃罐里的搅搅糖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,突然就想起了外婆家楼下那个卖搅搅糖的老头。
老头总推着辆木头小车,车把上挂着铜铃铛,“叮当叮当” 的声响能传三条巷子。我们这些孩子听见铃声,就像听见集结号,攥着皱巴巴的零花钱往巷口冲。他的木车上摆着几个粗陶罐子,每个罐子都盖着蓝布,掀开布的瞬间,甜丝丝的焦糖香便漫出来,裹着童年特有的欢欣。
五毛钱两根竹签,老头用小铁勺从罐子里舀出两团金灿灿的糖稀,动作轻得像在舀月光。我们举着竹签,学着老头的样子慢慢搅动,糖稀起初透亮得像融化的阳光,随着手腕一圈圈转动,渐渐变得浓稠,拉出细细的银丝,颜色也从琥珀黄变成柔和的乳白。那时总觉得,这小小的糖稀里藏着某种神奇的魔法,能把时光都搅得慢悠悠的。
最难忘的是和小伙伴们比赛搅糖。谁的糖丝拉得最长,谁的颜色最白,谁就是当天的 “糖王”。输了的孩子不服气,非要再来一局,于是巷子里满是此起彼伏的 “再来一次”。糖丝偶尔缠在头发上,沾在衣襟上,引来大人们的嗔怪,可我们只是咯咯笑着,任由甜蜜的 “麻烦” 蔓延。
外婆总说搅搅糖不卫生,却也会偷偷往我兜里塞零钱。她坐在藤椅上,摇着蒲扇看我搅糖,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温柔的笑意。有一回我不小心把糖稀洒在她的蓝布围裙上,正慌得要哭,她却摸着我的头说:“没事,这围裙啊,也沾了点甜。”
后来我离开了那座小城,再没见过推着木车卖搅搅糖的老头。超市里精致包装的糖果越来越多,却再找不到那种需要自己动手搅出的甜蜜。如今每次经过卖传统小吃的摊位,闻到类似的焦糖香,就会想起那些蹲在巷口搅糖的午后,想起外婆蓝布围裙上的糖渍,还有木头小车铜铃清脆的回响。
搅搅糖啊,搅着搅着,就把童年搅成了回忆,把旧时光搅成了心底最柔软的甜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